郑重:《国之脊梁》销售250万册我们就是赌对了!
来源:永磁同步电机    发布时间:2025-02-15 23:37:22

  2024年,一套童书打破了沉寂的图书市场——主题类目,一个单品,半年发行量突破250万册,码洋超1.7亿。它是来自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国之脊梁》。

  去年6月以来,该书在新媒体火爆出圈,迅速引爆全国图书市场,跃居开卷全国少儿畅销榜、抖音文学图书爆款榜、抖音图书好价榜等榜单首位。其中,7月以来连续3个月保持单月销售30万册以上,成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图书销售最大的亮点。

  这套书能否让近年遭遇渠道重创的浙少社起死回生?记者正常采访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郑重,听他聊聊,他对整个童书市场的理解、出版行业的突围路径。

  郑重:250万册。定价68元。码洋在1.8亿左右。《国之骄傲》在75周年的时候,这本书出得晚一些,因为当时没赶上节点,但销售也超过10万册。

  郑重:到2024年5、6月的时候,我是能预判到的。那时都是按照加印30万册这样的节奏去备货。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因为新媒体的流量,说下来就断崖式下降,不持续,所以有可能货还没发出,流量就下来了,风险也很大。某一种意义上讲,我们是赌了一把。赌对了就有泼天的富贵,胆儿肥一点刚好接住了,胆子小可能就接不住了。

  郑重:对,从新媒体突破。从0~1是从新媒体来完成的,从1~10后面其他渠道也都跟上了。新媒体这块的销量大概占到一半,起到了打先锋的作用。

  郑重:完全不同。这里面有几个逻辑:流量逻辑、货盘逻辑、控价逻辑,还包括成本,每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能决定成败。完全是一个立体式的工程,首先以大流量推动正能量再转化为大销量。每一步的技术环节,都要求提前预判流量能不能持续,还能不能上涨,它的转化率是多少。这样的一个过程起来得也很快,如果只有少数的货盘去接,可能就浪费了,起不来或者起来的高度相差10倍都有可能。

  去年,我们“天时”比较好,先是奥运会,后面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两个大的流量档期我们抓住了,让这样一本国家基金项目,一个主旋律的图书变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了。

  郑重:现在要把它打造成一个时代之书、经典之书,针对青少年的时代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励志教育的范本,现在这个势头还在持续。

  郑重:有合作,找了几家公司合作。因为浙少社是传统的出版社,在国有管理体系中,营销经费、投入经费,预算管理可能和新媒体营销机制很多不太匹配,我们也不可能拿出上千万级别的经费去做投流这个事情。当然我们也做了一些,其实是通过折扣扣让、各种体系奖励、返点设计,让大家一起来共同推这本书。

  这个机制要协调好其间的各种矛盾,统一销售政策也是花费了不少精力,包括各个渠道的控价,几乎是举全社之力,对一本书控价。全渠道才能保障这本书持续畅销,否则早就死掉了。

  郑重:坚持了半年,到11月实在控不住了,因为盗版大范围涌现了。盗版管不住的话,控价就会失灵。我们现在又在整治盗版,开始慢慢清理,一步步地,正版市场又慢慢在回升,正常一点了。

  郑重:我们没把纯粹的投流作为重点,只是辅助手段,其实是做内容分发、做短视频爆品。我们推了《国之脊梁》10万+点赞的短视频,大概20多个,这都算是自然流量撬动。如果真正靠投流去做,这种爆品没钱赚,90%以上都交给平台了。

  郑重:一起做。咱们提供的材料很多,有些机构他们自己也做内容。现在的新媒体公司做短视频做得好的很多,很多机构其实不是卖书或者出版出身,懂传播、有媒体基因的不少。

  郑重:方法论可以复制。但是爆品逻辑,尤其是在大数据新媒体时代,在算法那个黑箱里,哪个点能不能爆,有时候是天时地利人和,有很大的偶然性,有很多的机缘,所以用同样的方法论和底层逻辑去复制,做10个能爆1个,概率都算高的。

  郑重:我们实际上是在爆品畅销书运营的过程中,是在运动战中寻找战机,抓住一点苗头就去突破,马上布局大战略。当然,也许战机是个假象,备了二三十万册的货,也有一定的可能变成积压品。

  现在市场就是战场,商机就是战机。个人感觉,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性、灵敏度,只有天天在一线战场上闻着硝烟的味道,才能做到,不然机会来了也抓不住。

  这种大量的备货和各种节点的操作,对于国营出版社来说,灵活度是可以有的吗?

  郑重:作为社长我能拍板,但风险也要承担。大部分出版社不敢这么做。这么多年,具体操盘过“冒险小虎队”“杨红樱系列”“沈石溪系列”“墨多多”“甄嬛传”等,可能是作多了,胆子大一点。

  郑重:是大增的,利润增长还比较大。但这不是常态,不意味着能持续,有机会主义的成分在,并不稳固,潜在风险也很大。尤其是近年渠道结构转型,大量的老渠道的崩坏,几乎天天都有雷,不知道哪个渠道一下子就关闭了,可能几百万、上千万的货款压在里面回不来。

  郑重:对,尤其是盘子比较大的。去年我们就有两个渠道关闭,官司也打了,结果还是有1600万元的坏账,线万元。

  郑重:天猫的经销商。很多经销商在天猫时代崛起很快,但又转到抖音时代就3年,大起大落,所以没有转型成功,一旦关门,大量出版社、供货商的资金货款都死在里面。之所以说少儿出版不乐观,潜在的像这种隐性的渠道转型,产生大量的倒闭,呆滞款、库存退货是很严重的。所以,2024年整个少儿出版、大众出版市场,把教材教辅全部刨开,整个产业是亏损的。

  郑重:没有绝对的方法,只有在变动中去掌握。一方面要大胆地做、拓展新渠道,你不去拥抱、不去做,就只能等死。这里面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和空间,但一旦去拥抱就会面临风险。特别是很多渠道不成熟,我们只可以摸着石头过河。

  郑重:是的。2023年有4000个达人在图书赛道,2024年降到600个。因为他们进来后发现赚不了钱,甚至还亏钱。当然这主要是平台的算法机制决定的。因为平台的流量是竞价机制,将图书的流量费用与其他大宗商品同样去竞争,流量越来越贵。此外,图书行业内部也存在竞价机制,比如说奥特曼的书, ROI(成交金额 ÷ 投入金额‌‌)很高,另外又出了一个奥特曼标签的,等他把ROI放大后,投的广告费加大,流量都跑他那去了,就导致最后整个行业很多书ROI都到了1.1。

  郑重:就是110块钱的图书销售,有100块钱都花在广告费上,出版社只有10块钱。我估算出版业的平均ROI可能都达不到1.4。

  在大数据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是算法的产物,每一桩生意都是算法的产物。但是谁在控制这个算法,整个行业90%的利润都被平台收走了,所以出版业很悲哀。当然,别的行业也一样,都是先让你尝到甜头,做大了,要割韭菜的时候,拿着镰刀,这一刀从你腰部割还是头部割,都是由他说了算。

  郑重:我们也不能否认,新媒体大数据确实能给出版行业带来极大红利。比如这个行业从前没有人关注的小众书,用大数据算法在全中国、全世界都能够找到几万、几十万个读者,但另一方面你要付出的成本代价都是他说了算。2024年,流量算法逻辑一变,带货的达人从4000人降到600人,大量的人不跟这个产业玩了。

  郑重:小红书更多是个种草平台,当然他们也在进一步带货销售,视频号也在商业化。但总的来看,还是不成熟,有很多问题。比如,腾讯整个基因都是连接,它没有商务基因,做商务是否能做大起来,不好说。

  虽然还是要做新媒体平台,但做了投入产出都很低,甚至打不平。比如像某个头部出版机构在抖音带货已经做得很好,一年做3个多亿,但30个人的团队,我们大家可以算算账,在当当、京东时代,一两个业务人员销售就是三四个亿,而且投流的费用不可能少,就算ROI达到2.0,1.5个亿以上都是投流费。

  郑重:自营也依赖于平台,还是被他们“绑架”的。自营我们也做,但也不敢铺开,做太大,人力成本承受不了。一个号至少需要四五人去养,配置好各大平台,要多少人?

  现在战国七雄,抖音快手小红书,再加上当当、京东、天猫,最后还有一个拼多多,7大平台,每个旗舰店要多少人去维护,又能卖多少的货?

  郑重:新华系转型对整个产业大方向是利好的。我跟抖音也提了意见,其中一条就是现在图书品种大萎缩,短直渠道永远只有少数品种能上,达人带货,挑品也都是极少数,大部分出版社的新品出不来,没有达人带,没有渠道重点选,没有上书单。就算印一本,也发不出去。整个行业都这样,动销品极度萎缩,平台的长尾效应就没了。我建议抖音建成亚马逊一样的商城,学习亚马逊的长尾理念,几百万个品种都在抖音平台上动销,才能增强客户黏性。

  尽管我们说,1%的畅销书产生了90%多的销售,问题是剩下百分之几的销售给你提供了99%的客户黏性,所以亚马逊才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我们的新媒体平台不能仅仅靠达人选品的几个货卖一卖,长期这么干就会做死掉,流量重点服务于货架场,那这样一个时间段新华就有优势了,浙江新华、江苏凤凰、四川文轩……他们这么多年积累的品种上百万是有的,把数据往抖音货架上一挂,全品种经营就来了。这样看,对于渠道的生态重建是有好处的。

  郑重:依靠不了。但希望它不要进一步恶化。能够不关门就是最好的了,哪怕实体店利用自己的店面去卖咖啡,做多元经营,卖文创,只要留那么一个图书角,有那么一块阵地作为精神文明窗口都是好的,但实体店线%。有很多新华书店的销售统计在实体店里,实际上也是在抖音、天猫上卖的。

  郑重:关键看渠道生态、价格生态能不能恢复。如果渠道生态、价格生态能恢复过来,行业从2025年开始持续再涨个5~8年,都有可能。

  现在的主要核心问题就在于渠道转型后,从传统渠道的分销体系转化为新媒体分销体系,它的根本逻辑变了。传统渠道分销是以货盘为逻辑,一级分销、二级分销,货发出去,才有分销;新媒体分销是以流量为核心,不需要货,几千上万的达人或店铺,他可能都会卖书、挂图书链接,他们不需要书,只需要有流量,就可以导单,货都在云仓,在出版社云仓或在博库、当当、京东以及各省一些大的新华书店仓库,导单过去就能出货。

  现在的麻烦是,货都是出版社的,不被看好的书没人理,被看好的书只要铺出去,几百上千个达人店全都给你挂上,比价系统一分钟就监测到价格,你60折我挂55折、40折、35折,一路比到地板价,大家都没钱赚,你也管不了。即便货是你出版社的,你也管不了他们。所以,我一直提建议,把销售定价权还给出版社,还给生产商,货是谁的,谁来定价。就像奢侈品店,LV、Prada专卖店,难道你的店卖1万元,我的店就可以卖8000元吗?不可以。货是谁的,谁定价,必须听。

  但现在这么多毛细渠道你管不了。《国之脊梁》之所以举全社之力对一个品种控价,控到一个店乱价都找不到。曾经也有不少低价乱价的店,我们动员编辑、营销去“买死他”,买了之后他没货发,然后去退货、退单投诉,他的评分下来,平台就要惩罚、降分,他马上投降了,后来几十个链接撤得干干净净的,这么搞下来的。但是因为单一品种,如果一个社成百上千个品种,这么操作是行不通的。

  郑重:新媒体渠道的红利还是有的,只是渠道极不规范。所以我一直呼吁,让7大平台同时在后台给出版社旗舰店开控价权就行了,从技术上操作,整个行业问题就能解决了,但这个事情依靠要政府部门来统一协调。

  好比一本书限价65折,盗版就不可能1折2折卖,就不敢盗印了。因此,从技术上来遏制盗版,也是走得通的。

  郑重:不行的,这是个行业生态问题。技术加高层统筹比较可行。这样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出版行业保持5~8年的红利没问题。

  郑重:还是以文学为基础。我们的儿童文学占75%,要调整为三足鼎立,还有文学科普和低幼绘本。原来科普和绘本占比只有百分之几,太低了。现在文学大盘从半壁江山下降到20%的市场占有率,我们还维持75%的结构肯定不行。

  结构决定功能,出版社的经营要扭过来,大的结构要调整,不然只有被动等死,当然,我相信文学会慢慢回升,这是客观规律,也是世界趋势。国外很多国家的孩子儿童文学阅读占70%以上,所以不可能它永远只有20%。

  科普也会做。因为你的购买者都变成了父母。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讲,这几年,少儿出版是伪出版,是做给家长的,是为满足家长焦虑而做书,但它适合新媒体渠道,适合家长下单,也许买回去,孩子没有真正去阅读,这个很悲哀,但不可能永远这么持续下去,总会回归本源。

  郑重:绘本也会加大,我们接下来要重点打造琥珀绘本品牌,科普打造金知鸟品牌,通过几年时间打造成我们的支柱性、基础性板块。出生率的降低对婴幼儿段这几年短期会有影响,但毕竟中国的全民阅读率、家庭藏书率远远低于欧美,低于韩国、以色列。所以,从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文化消费会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还是有信心的。

  郑重:这个情况也存在,需要熬过此阶段。从中国经济的走势来讲,从2025年可能整个还是乐观、向上的。疫情之后再到房地产业调整,确实走过了最艰难的几年,到2025年应该有转机,出版人需要再坚持一下。就像狄更斯《双城记》说的:“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失望之冬,这是希望之春”。今天很困难,明天依然困难,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

  郑重:这几年其实我们从始至终在做“乾坤大挪移”。历史上浙少社地面店极其强大,尤其是渠道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所以原来我们的畅销书可以很厉害。但地面店遭遇几年疫情,整个渠道都“死”掉了,浙少社原来的渠道优势荡然无存,根基没了,就要转型。往线上转,首先是天猫时代,要去拥抱,再到抖音时代,也要去拥抱,也就是近两三年的变化,抖音时代接下来还会是什么,很难说。

  这对出版业影响也很大,因为渠道不稳定,变化迭代太快,又要积极去拥抱他们,所以我们整个营销全方位布局了新业务结构。比如,要建立新媒体渠道体系,你没有一个几百人的达人矩阵在手里,产品出来发到哪里,找谁,确实一本都印不下去了。

  郑重:主要靠原有人员的转型。因为国有社不可能说辞退就辞退。进新人也很有限,只能少量引进新媒体的团队。传统业务员要转型,换脑子、换方式。可以说,调整要快速,过程又蛮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