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电竞app测评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李少波:传承包豪斯精神让更多人在更深层次上共享设计艺术成果

发布时间:2023-10-24 18:04:33来源:新闻资讯

  李少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004年公派丹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课程教师,并加入五角创始人MervynKurlansky工作室。2008年获得中央美院美术学博士学位。

  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办课题《中国汉字字体设计演进研究》、教育部课题《中国教科书专用字体研究与设计》以及《字之城——中国城市文字字体研究》等多项研究课题。主持方正俊黑体字库设计和汉仪地方文化字体设计。获得了包括中国设计艺术大展全场大奖、日本Morisawa国际字体设计评审委员奖、欧洲Sappi&Hannoart年度形象国际竞标第一名等国内外专业奖励,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大教学竞赛一等奖。

  《设计》:2019年是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100周年,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了盛大的“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与包豪斯有着怎样的渊源?请您介绍一下筹划此次活动的初衷。

  李少波: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最初为湖南文艺学院,去年建院60周年,我想全国很多院校也和我们一样建立于相同的时间,经过了类似的历程。也曾经在不同十年交替之际庆祝取得的成果,总结过往经验,展望新的未来。但我感觉这一次与之前的任何一次相比较起来,我们更焦虑,当然也更自信。更加焦虑是因为设计教育中的问题还很多,有些看得到却动不了;同时也因为快速地发展的科技正在推动和改写教育的未来,未知因素太多,竞争太激烈。所幸近些年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所以让我们也有自信。而不管紧张焦虑还是自信,中国的设计教育已经与世界一体化是事实,因此融入国际化的设计体系当中,并且以全球化视野来培养人才是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这几年我们加强了与国际院校之间的交流,今年是湖南师大美术学院与德国柏林媒体设计学院全面合作的开始,从学科建设、办学项目到师生交换在内的多个项目均已启动。12月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在柏林开设的中国艺术交流中心也即将开幕,每年我院将定期派出教师到柏林教学,展览交流,传播中国艺术,希望能够通过几年建设,相关课程能够进入德方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深度的合作。德国是工业强国,在设计方面长期处在世界前列,而包豪斯是德国设计扬名天下的开始,也是中国设计教育的重要源头。因此,希望搭建一个共话发展的交流平台,同各位学者总结过去的经验,共谋设计教育的未来。

  《设计》:包豪斯德绍基金会前负责人Philipp Oswalt曾说,“包豪斯值得流传开的关键层面之一,在于它规划中乌托邦理念的溢出价值。”您如何评价这个“乌托邦”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一个世纪之后包豪斯的理念仍可以为当前的跨学科方法指出相应的定位点、基础以及目的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当代最该纪念包豪斯的什么?

  李少波:包豪斯对中国设计影响至深,时至今日中国仍有很多学校在沿用它所开发的基础课程,包括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美国有些院校也依然在沿用构成课程。它提倡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很好地服务了工业大生产,对应今天的信息时代虽然不再适用,但作为一个整体,包豪斯贡献的远不止这些,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继续发挥其影响:一是它所推崇的跨专业合作、为大众服务等办学理念,二是学院的创新精神。看看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和境遇,这些包豪斯遗产的生命力无疑仍是强大的。

  今年夏天德国朋友送给我一幅丝网海报,那是用包豪斯珍藏的字体印刷的密斯·凡德罗的那句话,“我不想成为有趣的,我想成为好的。”这句务实但又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口号,其实反映的是当时包豪斯的大师们在来自社会传统、政治取向、经营发展等严峻的现实面前,对自身心目中那个标准的追求。一百年后的今天,境况迥异,但这种乌托邦的理想精神,依然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激励鼓舞着今天中国的设计教育者。

  《设计》:包豪斯时期重视整体艺术的发展,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规划设计都通过展览和派对向外输出他们的先进思想,而现在的学科细分越来越具体,如何加强学科之前的交流合作?

  李少波:学科分类越来越丰富,究其原因是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由此影响至学校教育的相应性调整。在我看来学科交流要加强,专业的边界也应该模糊,不应划分的那么专、细。现代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以往的历史经验很难再作为预判未来的借鉴,世界的未来充满未知数,终身学习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

  被过细划分的学科相较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知识面虽专精但也不可避免的狭窄,在应对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社会形态,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换代时更加频繁,人才淘汰无疑也会加快,这将产生失业率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设计教育家前田约翰所说,艺术应该是在技术之舟的舟头那个位置。而反观现在,设计实际上并没有发挥引领的价值,反倒是技术和社会在反推。所以怎么实现学校教育既紧随时代,或站在时代的前沿,但又不被牵制,这可能是我们在设计教育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纵观整个教育体系,长久以来都不太讲究方法和思维,很多时候仅是采用知识体系灌输的教育路径,因此实现设计学科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的不是学科专业的细分,而是应该抓住设计的本质,设计到底是学什么,设计到底可以做什么,学校可以教授什么。

  我认为学校在教育模式上可采用分段式,本科阶段强调素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阶段作为本科阶段的延伸,更应强化专业性的人才教育培训。这些年我们学院开始做此模式的尝试与调整,在本科阶段会更看重加强学生思维和方法层面的培养,而在研究生阶段,则以工作室的形式培养强化技能技巧的专业训练,几年探索下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反馈。

  《设计》: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学院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对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非消极作用,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后,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您认为我们是不是需要要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结构对中国的设计教育进行重新思考?

  李少波:我觉得很有必要,目前中国各大院校的教育模式呈现出趋同的困境。全国2000多所院校除了优劣、大小之分,无论在教学理念、课程安排还是师资配备方面基本都是一样的,所传授的知识体系基本上也是一体化的,以至于归根结底就是一所学校,没有特点与区分度。这一方面体现出行政在教育体系内的过度干预,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教育惰性思想严重,创新意识非常薄弱,变化更新少。二、三层次的院校毫无自己的特色,那么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环境下难免会成为牺牲品;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没找到合适途径。反之,如果院校各自依据自己资源与特点思考发展路径,最终可能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另外一个问题是学校教育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包豪斯在那个年代能够超前的看到社会的发展,总结工业革命之后所积累的成果,审时度势地把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之间的利好与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教育模式,是其厉害之处。虽时间不长,但包豪斯在当时是先进的,是引领社会的,但我们现在是被社会所引领,被技术反推,没有前瞻性。受市场、商业、评估等因素影响大。比如学生、家长过度关注眼下的就业形式和薪酬指标,这使得很多院校急功近利,以这些指标为导向设置专业、学科。这一现象存在两方面弊病,一是导致支撑性的专业门类或者说课程容易被取消;二是教育资源过于集中而导致教育、人才资源的浪费。长久来看,这其实不是良性发展的状态。

  《设计》:中国设计因时代发展和国家重视而迎来了发展的蓬勃时期,在您看来,包豪斯所传达的“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理念的发展和践行的情况如何?哪几个方面仍需重视和改善?

  李少波:在包豪斯之前的手工艺时代,设计是为少数的贵族阶层服务,只有小部分人才能享有精致的器物、家具,所以包豪斯提出的“设计为大众服务”的理念是革命性的。但同时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之所以能够实施并取得成效,其实也得益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了机械化生产和技术支撑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下的大批量生产,使设计真正服务于大众,可以说包豪斯主张的这一理念是基于技术基础提出来的。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新的技术阶段,由技术所引领的创新和改革,已经让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能够共享科技的成果,例如线上支付平台、高铁等,所以今天设计师要做的实际是要借助平台和技术方法,让艺术、美学能够去参加了,提升设计品质。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中国当下仍处于贫富悬殊较大的阶段,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已超警戒线。因此,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措施让农村,尤其是贫困的农村能够进入设计的视野之中,分享设计资源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福利也是很有设计意义与价值,应大力推动的。

  如果说100年前包豪斯是以实现设计的服务对象由富人阶级转向大众为目标,那么今天我们的设计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体现服务大众的精神。现在的设计在为大众服务时对于“人”的关怀其实是做的不够的。这几年我在设计比赛评审中看到了很多不错的为的设计,但最终转化为落地设计的却很少。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环境下,很多设计者和商家受到商品经济、消费主义的影响,为销量所设计,为利润所设计,使得大多数设计都朝向了有购买能力的群体。所以要重视和改善的是,不要让“设计为大众服务”沦为口号,或是设计师、商家留于表面的情怀牌,应让更广范围的人在更深层次上去共享设计艺术的成果。不过这也反映出为大众设计其实包含了包豪斯对于平等的、自由的乌托邦社会的憧憬,这种理想化的构想在今天这个消费主义时代是令人动容的。像王敏老师回国之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执教时,同样提出了设计为大众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也是包豪斯理念的传承。我们也应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予以重视,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等方面有意识的理念输送设计为大众服务这一理念。

  《设计》:地方院校的发展特色怎么形成?湖南师大美术学院近些年来有些什么新做法?

  李少波:与北上广院校以及大美院相比,我们缺乏地缘、经济、人才优势。如何在区位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发展出特色学科专业,是大部分地方院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以国际化引领的开放办学思路为指导,致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中坚力量。

  近年来,我院引进了US排名27位的悉尼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爱尔兰国立大学以及波士顿大学美术学院等大学的五位专职入编外教,聘请来自美、英、法、德、韩等国一流院校的客座教授46位。建立了国际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学院每年举办的国际工作坊、海外大师班、线上交流课程等国际课程总数超过200天,我们要求所有专业学生都能享受到国际一流专家的现场教学。与海外专家共同开展了企业形象、字库开发、社区创新项目等一系列设计项目。前年学院加盟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CUMULUS)。

  2019年2月18日-2月25日,我院与荷兰AKV/St艺术学院合作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国际线上交流课程暨国际艺术交流工作坊项目

  除了“引进来”,我们还在“走出去”方面做了诸多工作。学院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大学、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德国柏林媒体艺术学院开展了夏令营、工作坊、交流展等活动,十几次派出教师在美、德、韩等国进行教学。去年在德国、英国、韩国建设了3所中国艺术研究中心,逐步加强中国设计文化的海外传播。另外我们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国际活动,包括刚刚结束的纪念包豪斯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中国文化年首场活动——西班牙马德里“湖南文化创意展”、中法文化之春长沙站、波兰艺术圈中国行等,湖南文创西班牙的展览得到了中国、西班牙两国文化部部长等重要领导出席,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集中报道,受到了中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近年来学院一批毕业生在美国谷歌集团、纽约五角设计工作,或者在硅谷、伦敦等地开创企业。学院的国际化成果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逐渐摆脱了地方学院资源受限的困境,走出了一条既合理规划利用、有效对接地方资源,又积极开拓、吸纳国外资源、面向国际舞台的特色。